物流不是运输概念的延伸,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。
物流管理和交通运输不太一样,运输业或者叫货物运输业有上千年的历史。只要有商品生产之后,就有运输,后来运输的距离越来越远,越来越困难,所以运输变成一个独立的行业,这个独立的行业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。
但是物流这个概念是八年代才从日本引入中国,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才有物流企业,物流服务,物流管理。物流不是运输概念的延伸。
物流本身这个概念的起源是美国上个世纪30年代,美国最早用的这个概念叫logistics,是指后勤供应保障的概念。日本引进了这个概念,他翻译成“物的流通”。70年代,把汉语的四个字简化成了“物流”两个字,代替了物的流通。应该说日文的这个翻译非常准。
日本在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就慢慢进入了全球化,六七十年代更是日本经济大发展的年代,物流1963年被引入日本,日文意思是“物的流通”。20世纪70年代后,日本的“物流”一词逐渐取代了“物的流通”。他用这个概念来管理跨全球的的商品运输、仓储、保管等,引进了物流这个概念,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、低成本流动和储存,进行的规划、实施与控制的过程。所以物流是在全球化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。它的目的就是优化管理全球商品的空间和时间,提高商品的物流效率,降低成本。所以它是一种管理思想,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。
经济全球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原材料、零配件,半成品、产成品,可能在世界不同的地区。这个空间和时间需要非常好的对接和精细化的管理,才能够使他的效率和竞争力提高。在全球化这样的供应链的范围里面,要跨越全球的空间和时间,管理变的非常复杂,需要的技术方法也很复杂。所以物流就变成了一个专门的行业,专门的技术和专门的公司来做。
物流为什么会引入中国?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,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。经济全球化就是在全球布局产业,布局商品生产、布局商品贸易,布局商贸市场。在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,经济活动在全球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布局和管理。商品的空间和时间管理扩展到全球范围,优化管理商品的时间空间流动,需要一种新的物品空间时间流通管理概念,新的管理模式、新的管理技术,来克服经济全球化商品的流通障碍。
中国真正使用物流,有了比较完整的概念,理论,企业,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,到了90年代中后期才有比较满意的物流企业。
比如宝洁是美国的一家日化公司,87年就在合资广州建的一个广州宝洁日化公司。后来他们发现,问题是物流问题,甚至物流会决定这家企业的生死。因为他的原材料,他的产成品有上万种之多,每天有大量的订单管理、分类包装、仓储运输,分拨配送,结算收款等等工作。这些工作在西方是物流管理和运营,应该由专业的物流公司来承担。
宝洁不自己搞运输,不建仓库做仓储,不建铁路专线等等。宝洁找了很多咨询公司讨论来怎么在中国解决物流问题。到了90年代初期,宝洁说的一句话是,“中国没有物流公司”。物流公司哪有呢,新加坡,甚至香港有,中国没有,中国没有能够管理、运营、协同物流操作的物流企业。中国有运输公司有仓储公司,但是没有物流公司。那个时候能够真正理解物流,能帮助这些跨国公司解决物流问题,拿出解决方案,能够跟他对接的这样的实操性企业人员几乎都没有。
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,物流和运输他们的思维逻辑、思维方法、管理模式、管理技术,都有很大的差异。在这样的条件下呢,中国从90年代中后期,物流公司慢慢开始出现。首先是从一些大的企业,像中国外运,中国远洋开始合资合作,学习全球化,学习物流管理。